2022年度西安光机所十二项成果获多类科技奖励

  2022年度,全所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所领导重大决策部署,积极策划申报各渠道科技奖励,申报及获奖数量较往年均有大幅提升。截止20232月底,2022年各类科学技术奖励基本评审结束,我所共12项研究成果获奖:包括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JS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GF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陕西省专利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一等奖1项,中国光学工程金遂奖银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学会二等奖1项、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 

  姚保利研究员团队的“高精度定量相位显微成像方法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团队围绕定量相位显微成像方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在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提高横向空间分辨率、扩大纵向无包裹测量范围、抑制相干噪声、实现图像自动调焦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以高精度定量相位显微成像为核心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了基于平行分光和偏振相移的同步相移技术,克服环境扰动对相位成像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结构照明的超分辨相位获取和成像方法,克服了大视场与高分辨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轻离轴双波长照明无包裹相位恢复方法,将纵向无包裹相位测量范围从纳米级扩展到了微米量级;通过低相干LED照明的轻离轴干涉,解决了激光照明相干噪声对相位测量精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波长照明、双光束离轴照明、结构光照明等多种数字调焦方法以满足观测不同类型样品时的自动聚焦需求。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肯定和积极评价,多篇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文章并入选期刊年度最佳论文,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研发的定量相位显微成像装置已应用于我国天宫空间站科学实验柜中,助力我国相关科学的研究和突破。 

 姚保利研究员团队合影 

  郭海涛研究员参与完成的“基于光纤端面精准重构下的性能快速仿真及新型光纤传感器设计”成果,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该成果瞄准微结构光纤及其器件制备过程中光纤端面信息难以准确获取,导致光纤和器件制备成功率低、品质下降等痛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原始创新,开发了“光纤端面精准重构下的性能快速仿真”技术,解决了通常采用“等效和理想化”手段来重构光纤模型而带来的仿真不精准问题,实现了工艺优化和降本增效。围绕光子晶体光纤的上下游研究,优化设计了四款新型光纤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双损耗峰传感检测的新方法,有望用于纠缠光子对的产生。其中我所在光纤基底材料分析和选择,以及新型光纤的制备技术工艺方面实现了关键性突破。 

          空芯微结构光纤原始端面及经“改良型布特沃斯滤波器”快速精准重构后的结果(上)、郭海涛研究员

  和团队实验室工作照(下) 

  此外,樊学武研究员团队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进步奖二等奖,吴国俊研究员团队成果荣获JS科学技术二等奖,高存孝研究员参与完成成果荣获GF科学技术三等奖。 

  社会力量设奖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造热情,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所在2022年多个社会力量奖励实现了突破。 

  两项成果获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燧奖银奖,分别是赵卫研究员、田进寿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系列化高性能条纹相机”,以及赵建科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测试装备”成果。 

  赵卫研究员、田进寿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带电粒子精密时空调控技术、高性能光电阴极技术、超快高压脉冲产生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与创新,创立了空间电荷效应的“圆盘理论模型”,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高性能条纹相机,包括飞秒条纹相机、大动态范围条纹相机、高增益大视场条纹相机、超小型条纹相机、高频重复扫描条纹相机等,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使我国超快诊断科学仪器进入了“三超时代”(超高时空分辩、超大动态范围、超高扫描频率)。同时,建成了集条纹相机设计、生产、检测于一体的研发基地,产品已服务于我国激光聚变、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及重大专项,在激光雷达、天体物理、高压放电、微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光通讯器件等研究领域应用。 

 自主研制的系列化高性能条纹相机及核心探测器(上)、条纹工程中心团队合影(下) 

  赵建科研究员带领团队针对航天航空领域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测量长期存在的杂光系数无法测量、PST测量范围小、测试精度无法满足需求等瓶颈性技术难题,从光能传播理论出发,深入研究解决限制杂散光测试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大口径相机的高精度杂散光测试提供技术保障。针对长焦距、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系数无法测量的难题,发明了一种离轴反射式杂散光系数测量技术;针对PST无法测量的难题,建立了大口径高精度PST测试系统,基于杂散光精确建模仿真和高效环境杂散光抑制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双圆柱消光腔,可有效抑制空间强背景散射,率先提出一种校准镜头用于杂散光测量系统的校准。上述研究成果获得了航空航天领域用户的广泛关注,已经先后应用于多个国家在轨航天重大任务,获得了广泛好评。 

 大口径高精度PST测试系统 (左上)、长焦距大口径杂散光系数测试系统(右上)、团队实验室合影(下) 

  吴国俊研究员团队参与完成的“涉水影像复原解析关键技术及体系化应用”成果荣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成果围绕“水体光学特性及成像质量退化机理”这一科学问题,构建了水体自适应的影像增强复原模型,创建了全方位的水下环境观测产品体系,攻克了退化机理难建模、场景目标难解析、观测体系不健全等难题。形成了从色彩、强度、偏振和光谱等全方位、体系化的水下观测产品研制能力,填补了我国全海深光学探测技术的空白,推动了我国海洋光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牧场、海洋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和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升级,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其中我所实现了全海深相机的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体系化应用。 

 系列化深海探测产品(上)、海洋光学研发团队工作照(下) 

  李华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的“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关键检测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成果荣获202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团队面向我国第三代核电建设,依托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AP1000蒸汽发生器制造技术课题,针对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及压力容器等核电主设备的安装制造过程中的装配检测核心技术难题,创新研发了蒸汽发生器支撑板安装测量系统、支撑板异型孔位推扫测量系统、管板深孔测量系统及Wanding测量分析系统等多台套精密装配检测设备,填补了核电蒸汽发生器制造领域技术和设备的国内外空白,技术成熟度高,成功应用于世界首台AP1000、国产首台华龙一号”ACP1000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国和一号”CAP1400核电蒸汽发生器和压力容器的安装制造。 

 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关键检测系列产品(上)、研发团队(下) 

  专利奖的设置对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专利结构,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2022年我所获陕西省专利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第一发明人胡炳樑研究员带领团队发明的“一种无调焦干涉光谱仪真空像面预置方法”专利荣获陕西省专利一等奖。该发明专利提出一种无调焦干涉光谱仪真空像面预置方法,实现了复杂干涉成像光谱系统在轨无调焦清晰成像能力,大幅降低了星载长焦距高光谱成像载荷在轨调焦带来的可靠性风险,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环境减灾二号卫星等多个重大型号卫星高光谱成像仪,产生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像面稳定性分析(左)、干涉光谱成像仪真空像面预置(中) 

  第一发明人李峰副研究员以及团队成员发明的“硅酸盐玻璃高增益低非线性全光纤超短脉冲放大器及方法”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该专利针对光纤超短脉冲放大系统中非线性效应强,输出脉冲能量受限的问题,创新性提出了采用硅酸盐玻璃光纤作为超短脉冲放大器,发明了硅酸盐玻璃高增益低非线性全光纤超短脉冲放大器及方法,使得放大系统的非线性积累小,可以保证啁啾脉冲放大后的脉冲具有可压缩性,突破能量输出瓶颈,实现高功率大能量的飞秒输出,已经实现在航空航天精密加工领域的高端飞秒激光器国产化替代,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0 W_400 uj飞秒激光器,实现高能量飞秒激光器样机开发(上)、高能量飞秒激光团队照片(中)   

  (综合科研处 供稿) 

  
附件下载: